农产品电商借风崛起,插上“数字”翅膀转型升级
会上,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院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发布了《2021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电商不断发展,实现数字化转型,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跨境电商正在助力传统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在会上如是说。
与会专家认为,今年是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第二个阶段,数字农产品电商的发展是全面乡村振兴建设以及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牛鼻子”。
政策红利密集行业拥抱新机
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国际贸易大幅下挫,跨境电商却依托“云端”释放出爆发式增长能力。据海关统计,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69万亿元,增长31.1%。其中,出口1.12万亿元,增长40.1%;进口0.57万亿元,增长16.5%。
报告指出,随着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农产品电商也进入“严监管”的新时期,反垄断法的修订、对大电商平台上市进行严格审查、对大型平台进入社区团购进行约谈、对违法违规进行经常检查、对涉嫌违法的农产品电商平台进行处罚,这一态势将延续到今年乃至整个“十四五”时期。
三是继续为特色农产品跨境上行创新路径。继续开拓“一带一路”新市场空间,将中国的特色农产品卖出去,从而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农业结构优化。
四是继续加快推进“拉式供应链”建设。以绿色消费市场为导向探索中国农产品流通业全触点、全渠道、全场景、全球链、全客群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建设中国农产品流通的高效、安全、健康、绿色、智能、生态的产销体系。
陈亮对电商助农的蓬勃发展感受很深:“2013年京东线上销售的农产品成交额还比较少,2020年农产品线上成交额就比2014年增长了63倍。”
京东集团公共战略研究院总监陈亮也在会上晒出了京东农村电商的成绩单:5年来,京东实现农产品交易额超5800亿元,帮助全国贫困地区上线商品300多万种,实现扶贫销售额超1000亿元,直接带动10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陈亮认为,应通过消费互联网的聚集效应倒逼上游供应链改革以及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品牌化推广,重塑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实现小农户低成本对接大市场。地方政府各级部门应发挥服务优势,落实推动地方产业建设,鼓励地方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推动地域性强品牌建设。
“2020年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达105个,国内自贸试验区达21个。同时,农产品跨境电商环境显著改善,一体化通关流程得到简化,税收政策逐渐完善,贸易结算渠道进一步拓宽,冷链物流体系持续优化,这些是支撑农产品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洪勇说。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多种电商消费扶贫模式不断创新,以消费和市场为导向探索了“拉式供应链”模式创新,如政府电商扶贫模式、“832平台”扶贫模式、电商企业扶贫模式、直播带货扶贫模式、陇南模式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总额达3014.5亿元,同比增长26.0%。
不仅如此,电商扶贫模式还在持续升级。陈亮表示,随着民众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贫困地区的产业与消费市场之间需要打破更多藩篱,京东多年来在扶贫工作中不断创新,引领扶贫进入3.0时代以品牌化为核心,以品牌来提升产品溢价,摆脱扶贫产业徘徊于低附加值的现状,进一步增强产品和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帮助扶贫产业真正走向市场。
疫情之下,电商扶贫加速推进,农产品电商平台各显神通,取得不菲业绩。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项煌妹在会上表示,电商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业态,对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列出两组数据:一是就业数据,2020年全国有5425个淘宝村、1756个淘宝镇,这些淘宝村和淘宝镇在阿里平台的销售额突破1万亿元,店铺有296万个,提供直接就业机会828万个,成为中国农村就业新动力。二是农产品销售数据,过去8年阿里巴巴平台助农销售农产品1万亿元。2014年,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项目,2019年设立大农业办公室,聚合20多个涉农业务,在生产、加工、流通、金融等领域建设数字基建与传统基建相结合的“乡村新基建”,探索和落地数字农业模式,帮助农民真正富起来。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必须将农产品电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农产品电商必须由追求数量向质量、效益、品质、品牌方向转变。
《2021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指出,疫情促进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农产品电商数字化转型,探索了数字农产品交易、数字农产品物配、数字农产品支付结算、数字农产品场景、数字农产品再生资源、数字农产品市场管理、数字农产品监管与治理等。此外,许多电商进村综合示范县探索了多种创新模式,如浙江平阳县已开始探索县域电商的数字化转型,并初步探索了由农村电商向数字化电商进发的创新路径。
今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也是中国农产品电商进入高质量发展之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些部署对农产品电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报告指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瞄准数字乡村振兴等新目标,坚持“四个继续”,做到有效衔接:一是继续为产区滞销农产品找市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产品电商数字化转型,影响和带动农产品产销经济组织的数字化转型,为产区滞销农产品找到销路。
洪涛表示,目前,农村电商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市场挖掘空间依然很大。随着电商愈来愈深入农村市场,其将促进农村和城市资源互通,让农村电商的业态更加多元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脱贫攻坚中显威力
“长远来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比销售渠道更重要,未来谁掌握了供应链,谁在跨境电商领域就具备了更强的竞争优势。”洪勇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产品供应链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国内农产品滞销、进口农产品品质不高等。在农产品跨境电商零售出口方面,要实现农产品稳定供给,就需要建立电商平台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和完善贯穿生产、流通和销售全流程的数字化供应链,制定农产品的标准、分级分拣、品控、溯源和物流方案,提升农产品商品化水平和供应链的管理能力。在农产品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方面,电商平台不应停留在海外扫货阶段,应追溯到上游生产基地,保障商品质量。
报告显示,2020年1-7月中国农产品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35.3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占全部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的21.8%。其中,农产品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占全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的40.1%。
对于未来数字农村电商发展,项煌妹表示,阿里农村电商得益于“乡村新基建”蓬勃发展,包括电商平台、产地仓、县域共配中心销地仓等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下一步,阿里“脱贫基金”将升级为“乡村振兴基金”,“脱贫特派员”也将就地升级为“乡村振兴特派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继续深入推进从产业、人才、治理到科技兴业的整体数字化转型。
乡村振兴中深挖潜
插上“数字”翅膀加快转型升级
不过,洪涛也强调,目前农产品电商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千网一面”、成本高企、标准化不一、消费者信任度低等。这制约着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如何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成功路径是所有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2021中国农产品电商全面转型高层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办,与会嘉宾围绕农产品电商的数字化模式转型、电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疫情对农产品电商的影响和机遇等主题进行了讨论,为农村电商全面转型升级献计献策。
二是继续为农产品消费提供新服务。探索多种非接触性交易服务、非接触性支付服务、非接触性物配及供应链服务,将农产品电商非接触性优势与实体农产品经营组织相互融合,促进农商互联。深化“五联”,即联产品、联数据、联标准、联设施、联市场;努力实现“五通”,即通乡村振兴、通内外市场、通品牌质量、通源头可溯、通模式创新。
陈亮表示,发挥新技术对扶贫助农的作用可以改变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科技意识薄弱、收入较低等传统耕作经营方式,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企业应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推进速度,包括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改造升级;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农村电商服务,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等。”
报告显示,2020年农村电商规模达28015.7亿元,同比增长22.35%。农村居民的耐用品消费、服务消费以及线上消费等不断增长,消费升级的需求强烈。
随着中国加大对外开放步伐,农产品跨境电商前景愈加广阔。洪涛表示,RCEP的签署标志着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形成;同时中国积极考虑加入CPTPP,加速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今年3月正式生效的《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协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将促进中国跨境电商实现新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